时间:2016-11-18 大 中 小 来源:五台政府办
广济寺位于五台县城内西门旁,俗称西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五台县志》载:“广济寺, 在县治西,元至正年间建,已就倾圮,清乾隆四十三年知县王秉韬重葺。”乾隆四十四年重修广济寺碑又说:“广济寺建于元代,土人呼为西寺,以其偏于县西门内也。寺制极巍峨,栋宇插云,斗拱焕日,”由此可知,广济寺创建于元代。”
广济寺原是一座很完整的组群建筑,是按我国一般佛教寺院坐北向南而建。占地面积883平方米,中轴线上有二进院落,三座殿宇。依次为山门、文殊殿、大雄宝殿。其中以大雄宝殿规模最大,面宽5间。钟、鼓楼建在文殊殿两旁,左右配殿、厢房环抱,共计16问,每边为8间。红墙绿瓦,端庄幽雅。大雄宝殿面宽5间,进深3问,单檐悬山顶, 殿前有月台,面积290平方米。该殿虽几经局部重修,但梁架结构和用柱方法仍保存了原状。柱头覆盆式,各柱微向内倾,置成“侧角”,造成“升起”,这种做法增强了梁架的稳固力。屋顶坡度较平缓,檐下柱头四铺作斗拱,自栌斗斗口出平直的假昂一跳,昂背置交互斗,耍头与撩檐枋相交,后尾承桦拱托四椽。补间铺作每间一朵斜拱,后尾托平棋枋。殿之前檐下悬有“大雄宝殿”竖匾一块,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广济寺时悬挂的。殿内彻上露明造。为适应宗教礼拜活动和扩大内部空间的使用面积,金柱的配置,采用减柱法,前槽不设金柱,后槽只用粗大的两根金柱承托内额,大内额之。上承四椽。殿内正中悬木匾,上书“天人和益”,为五台知县王秉韬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 书。殿内保存有泥塑像30尊,基本完好。主像3尊,供奉在前面的佛台上,结跏趺坐于须弥座莲台上。正中释迦牟尼佛,头上蓝色螺发盘旋,脸形圆润,身躯肥硕,上身袒胸,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流畅。两侧塑二弟子阿难、迦叶,严谨安祥。左边文殊菩萨,右边普贤菩萨,面目丰腴,宽衣博带,束发莲冠,给人以艺术之美感。这3尊像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和普贤善萨两侧,塑胁侍菩萨两尊,他们项戴缨珞,臂饰宝钏,容貌健美。佛台前两侧塑有韦驮,伽蓝,相对而立,威武雄壮,好象在履行自己的护法职守。东西两山下塑有十八罗汉,有仲有俯,有喜有怒,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佛台背面正中塑文殊菩萨骑狮子,左边塑观音菩萨骑朝天吼,右边塑普贤菩萨骑白象,合称“三大士”。“士”者“事”也,即从事自利利他的人。大雄宝殿的塑像为元至正年间(1335-1340)的遗物。由于受元代战乱影响,雕刻家发挥技艺的机遇受到限制,佛体欠庄严,像似俗骨人相,肉体表现较重,像似写实作风,佛的精神已看不出多少。但是,塑像尽管出手不高,仍属不可多得的作品。
广济寺这一元代建筑,它是研究我国建筑史、雕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接待国内外客人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