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环境保护

借智能化之力 拓绿色化空间——我省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观察

 时间:2024-07-26      来源:

   

    华远陆港集团基础设施大同PC公司工厂生产的风塔管片模具。山西经济日报记者 王蕾 摄

  看不见建筑垃圾,听不到刺耳噪声,更没有漫天扬尘。施工现场,工人像搭积木一样拼装构件,像造车一样造房子,一栋栋高楼就这样拔地而起。这,就是装配式建筑。去年年底,省工信厅发布我省新增的第二批6条重点产业链名单,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华兆东南(运城)绿色建筑集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兆东南绿建)建钢车间,生产线长得需要“远眺”才能看到末端,数名焊工正在为订单赶工。

  经过数年发展,华兆东南绿建已经成长为全省装配式钢结构制造的代表企业,拥有行业先进的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企业负责人坦言,逐渐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是该公司不断壮大自身实力的秘诀。在拓展装配式建筑市场的同时,集装箱、打包箱及太空舱生产线的投运,标志着该公司正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迈入新的赛道。

  在民营企业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的同时,省属国企也在着力推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全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华远国际陆港集团是我省较早布局装配式建筑版块的企业之一。近年来,该集团所属基础设施公司先后建成了太原、晋城、大同3个PC(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工厂,业务辐射范围半径可达200公里。

  “太原PC公司被省住建厅认定为‘省级装配式产业基地’,泰瑞城、天润园等装配式建筑项目均被授予‘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称号;晋城PC公司成功研发超高强混凝土并实现推广应用,进一步拓展了发展通道;大同PC公司混凝土塔筒管片正式开工生产,标志着公司成功进军陆上风电领域,实现生产加工新能源产品‘零的突破’。目前,我们正积极推进太原和晋城两个PC创新工作室的建设,打造集智平台,助力装配式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华远陆港基础设施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强烈的电焊弧光不断闪耀,焊花四溅;响亮的敲击声连续不断,此起彼伏。在各种自动化设备的助力下,下料、锯切、钻孔、焊接等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走进山西潇河建筑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潇河公司)7.7万平方米智能制造车间,现代化科技感扑面而来。

  在该公司控制中心的智能大屏上,设备生产概览清晰可见,生产数据不断传入智造云信息平台,经过后台大数据集中处理,可实现整个车间的生产计划制定、调度,并对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管控。在这颗智慧“大脑”的统筹协调下,集中下料、钢筋管桁架自动化生产、型钢智能二次加工、涂装拼装等工序无缝对接,许多环节实现了“零人工”的自动化生产.

  在智能化的加持下,潇河公司在省内承揽并实施了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T3航站楼、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实训楼、潇河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等10个项目。在省外市场,该公司与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宝钢钢构有限公司等央企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装配式建筑正推动建筑业朝着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各市也开始在这个赛道上发力:忻州市召开装配式建筑发展推进会,提出要着力推进建筑业升级转型,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引导企业向设计、生产、安装装配式建筑构件转型发展;临汾市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通知》,倡议该市建筑业整合优化产业资源,引导有条件的水泥、商品混凝土及传统钢结构等生产企业向建筑构件和部品部件生产方向延伸或转型。

  记者了解到,2017年以来,我省培育了25个省级产业基地,其中4个被评为国家级产业基地。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建设装配式建筑约3773万平方米。今年3月,我省印发了《山西省装配式建筑产业链2024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力争2024年全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27%,工业总产值40亿元以上、营业收入35亿元以上。到2025年,我省将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持续推动基础固链、技术补链、优化塑链、融合强链,力争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0%以上。(王蕾)

关闭本页